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简称CALT,又名“一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历史沿革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研究院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完成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任务,发射了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院成功研制了系列导弹武器,奠定了国家战略安全基石。成功研制了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等多种轨道载荷的能力。成功实施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为实现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1]
1956年10月,成立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政委谷景生,下设十个研究室。
1957年11月16日~1964年11月,成立国防部五院一分院。
1957年11月16日,国务院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院长兼一分院院长;谷景生为国防部五院副政治委员兼一分院政治委员。
1964年11月~1982年4月,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中央决定国家机关实行体制改革,七机部改为航天工业部,我院随即改称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1988年7月,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8年7月,航天工业部与航空工业部合并,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我院随即改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8年7月~1993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我院随即改称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1999年7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后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我院随即改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至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1989年2月,航空航天部批复一院,同意一院的第二名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结构
研究院现有22个本级部门,13个院属法人单位,2个院属非法人实体机构,4个院级全资公司,5个院级控股公司(含2个上市公司),其中包括13个中央在编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占地面积12028亩,科研生产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按照“1+3+1+X”布局,包括一个核心区(南苑),三个产品基地,一个综合基地(河北固安),若干个军民融合、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园区。现有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博士1200余人,硕士超过6000人。资产总额1037.95亿元。
职能
研究院始终践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依托航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以共享理念打造“航天+”产业服务平台,在军民资源共享、央地协同、商业航天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煤气化、特种车辆、航天检测等领域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富国强军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贡献航天力量。
文化
在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研究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的“四永”精神和“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
研究院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包括6位“两弹一星”元勋、31位两院院士、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2名“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被誉为航天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研发载荷记录
可能有错漏。仅供参考。
研发火箭记录
可能有错漏。仅供参考。